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历史沿革

太阳集团tyc539历史沿革

太阳集团tyc539始建于2002年,前身历经系、学部和学院三种体制。

1980年,北京冶金机电学院(太阳集团tyc539前身)为适应冶金工业发展的大型化、连续化、高速化的要求,筹建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

1981年,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班底,成立计算机教研室和计算中心。

1983年,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1个班规模),是学校最早招生的五个本科专业之一。

1985年,学校更名为太阳集团tyc539,为顺应科学研究需要,成立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为学校较早的校属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1986年,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更名为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招生规模扩大为2个班。

1988年,学校进行系、部改革,将计算机专业与学校其他两个专业合并成立工学部。1名教师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1989年,学校为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以计算机教师为基础成立CAD研究中心。

1990年,计算机教师团队与亚运会总指挥部等单位合作,制作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电影《体育大舞台》片头的三维动画。

1991年,CAD研究中心团队为央视《新闻联播》制作了电脑片头动画,推出国内第一部二维电脑卡通电视片《咪咪钓鱼》。

1992年,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从改革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方向入手,增设应用电子技术本科专业,并于次年招生(1个班规模)。计算机教师团队研制的FC-IB型汽车安全行驶防撞电脑模糊控制器通过鉴定,被专家们一致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应用于长春一汽奥迪 100 型轿车。牵头获评广播电影电视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993年,申请获批计算机技术专业(专科)。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计算机招生10周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500人。

1997年,为满足信息类人才发展需求,计算机及应用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招生分别扩大至3个班和2个班。

1998年,教育部发布了专业调整目录,根据工作要求,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扩大到4个班,应用电子技术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同年,首次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次年招生,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

1999年,学校再次进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工学院等七个学院。工学院包含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五个学科,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与系统工程等三个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等四个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别招生扩大至6个班和4个班

2001年,增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学位),并于当年招生。牵头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1名教师获评“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

2002年,获批通信工程专业,并于当年招生(2个班规模)。同年,学校进行内部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信息工程学院(太阳集团tyc539前身)从原来的工学院分离出来,包含有计算机学科、电子信息学科和通信工程学科共3个,计算机应用实验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共2个,以及计算机应用研究所1个。

2002年,参与了北京高校首轮市级重点(建设)学科评选,“计算机应用技术获评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同年,获批“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次年招生

2003年,获批微电子学专业,并于当年招生(2个班规模),获批北方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专业招生20周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2000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招生10周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900人。

2004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北京市品牌专业”。

2005年,学校规范学科专业建设体系,计算机学科、电子信息学科、通信工程学科和微电子学科分别更名为计算机系、电子信息系、通信工程系和微电子系,同时,计算机应用实验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分别划归计算机系和电子信息系管辖。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恢复为4个班,通信工程专业增加为4个班。微电子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品牌专业”

2005,获批“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授予权,为学校最早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是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的最高荣誉。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支持计划1人。

2006年,获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并于当年招生2个班规模),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2个电类主体专业在北京地区重点批次招生。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学院第一个省部级教学实践基地。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

2006年,获批电路与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获评“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入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入选“北京市拔尖人才”1人。

2007年,与英国中兰开夏大学联合培养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专业学生,采用1+3培养模式,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整班制本科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入选“北京市拔尖人才”1人。

2008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获评国家级精品课1门。牵头获评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评北京市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高校师德先进标兵”各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学校绿色电源实验室承担第 29 届奥运会国家体育场主火炬照明系统设计,积为北京奥运会贡献科技力量。

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学校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与英国中兰开夏大学签署硕博连读联合培养项目,并于次年招生。“数字媒体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首都‘五一’劳动奖章” “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各1人。

2010年,微电子学专业更名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0年,获批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于次年招生。同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评“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名,入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名。

2011年,先后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四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至此,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从04,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入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名。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首获北京市特等奖和全国三等奖各1项。学院联合北京市电子学会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市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

2012年,获批信息安全专业,并于当年招生(2个班规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理工科实验班”开始招生,实验班采用“1+3”的两段式培养方案。牵头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获评“北京市第八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各1人。2012届微电子专业毕业生以48.84%的考研率在全校领先,充分彰显了学院人才培养成效。通信工程专业招生10周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1100人。

2012年,从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整体引进高水平学术科研团队,成立云计算研究中心。

2013年,与其他学院联合申报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学校第一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名为数字媒体技术,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入选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专业,所在专业教师团队获评 “共青团‘北京市青年文明号’”。获评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获评北京市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人,获评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计算机专业招生30周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3200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招生20周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2000人。微电子专业招生10周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600人。

2014年,学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将信息工程学院分为计算机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委员会调整为党的委员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信息安全三个专业划归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划归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两个学院分别成立了实验中心。

2014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入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获评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大规模流数据集成与分析技术实验室获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首家大数据方面的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支持计划1人。学院获评“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太阳集团官网联合举办第一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大赛。

2015年,实施专业大类招生,计算机学院的三个专业按照计算机类招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三个专业按照电子信息类招生。与此同时,根据北京市教委工作安排,启动双培计划,与中央高校一起进行“3+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五个专业参与此项计划。“电子电气类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获评“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获评“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

201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实验班开始招生,该专业在北京高校本科专业试点评估中进入市属高校前三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加入双培计划。 获评第十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计算机学院获评“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获批“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三等奖”,1个党支部获评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人,获评北京市首批辅导员工作室1个,获评“北京高校优秀示范班集体”1个。数字媒体专业招生10周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600人。

2016年,计算机学院“CNONIX国家标准应用与推广实验室”获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

2017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首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是当年学校唯一入选的专业。全职引进国家特聘专家1名,获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评第十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评“第九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计算机学院获评“北京市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党支部获评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二等奖。获评“北京高校优秀示范班集体”1个。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再次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各1项。

2017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节能照明电源集成与制造实验室”获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是学校唯一进入B层的学科。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

2018年,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并于当年招生(1个班规模),同时,以此专业为基础成立人工智能系。当年,获批网络空间安全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引进国家特聘专家3位,获评“北京市师德先锋”1人,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北京高校优秀示范班集体”各1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整体考研率达到46.1%

20192月,学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将计算机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整建制合并为太阳集团tyc539,成立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人工智能系和实验中心等四个教学单位。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信息安全三个专业归属计算机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归属电子工程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工程专业归属人工智能系,原计算机实验中心和电子实验中心合并。

2019年,学院由大类招生恢复到按专业招生方式,其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更名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进行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成为学校首批通过工程教育的两个专业之一。获评北京市第十一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人。

2019年,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将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四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统一调整为电子信息(下设四个方向),并于次年招生。牵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入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校友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

2020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获评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资助1项。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项。

2020年,学院连续第十次承办北京市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2016年起由北京市教委主导主办),共计来自北京,河北和福建等多省近千名大学生报名参赛,充分彰显了太阳集团官网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影响力。

2021年,获批人工智能专业,并于当年招生(1个班规模),通信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个,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获评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个。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团干部”“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各1名。校友荣获第25国青年五四奖章”1人。

2021年,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优化调整,恢复为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四个专业学位点,并于次年招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资助1项。

202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牵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1项,获评第十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评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北京市一等奖、全国三等奖1人。1名教师入选“青年北京学者”,为学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学联‘我心目中的大先生’”各1名。校友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工程专业整体考研率达到44%通信工程专业招生20周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2100人。信息安全专业招生10周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700人。

2023年,获批工信部“车规级芯片封测”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获评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北京市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1人。牵头获得北京市第七届发明专利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资助1项。获评“首都劳动奖章”“北京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各1名。获评“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工作室”1个。1个团支部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在第48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首获亚洲区域赛银奖,入围亚洲区决赛,创造学院历史最好成绩。校友入选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1人。计算机专业招生40周年之际,招生学生数超过5000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招生30周年之际,招生学生数超过3500人。微电子专业招生20年之际,本科招生学生数超过1200人。

2023年,学院承办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通信技术大赛(前身为“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大赛),也是在太阳集团官网连续举办该赛事的第十个年头,共计有全国500余所院校、11余万人次报名参赛,充分彰显了学校教育教学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影响力。

202411日更新)

附件1:学院历任各专业(学科)负责人名单

序号 专业名称

负责人信息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陶钢杰(1983-1987)、王玉龙(1987-1999)、李也白(1999-20032005-2011)、吴洁明(2003-2004)、赵会群(2004-2005)、马礼(2011-2015)、刘高军(2015-2018)、段建勇(2018-至今)
2 电子信息工程 栗嘉铭(1993-1998)、张卫平(1998-2000)、赵红怡(2001-2005)、宋鹏(2005-2015)、张东彦(2015-2020)、鲁远耀(2020-至今)
3 通信工程 王景中(2002-2004)、郭书军(2004-2011)、王一丁(2011-2015)、白文乐(2015-2018)、邢志强(2018-2020)、臧淼(2020-至今)
4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姜岩峰(2003-2011)、戴澜(2011-2015)、张静(2015-至今)
5 数字媒体技术 李晋宏(2006-2015)、蔡兴泉(2015-至今)
6 信息安全 王一丁(2012-2014)、肖柯(2014-2022)、何云华(2022-至今)
7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工程 曲洪权(2018-2020)、王彦平(2020-至今)
8 人工智能 赵卓峰(2021-至今)